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進階搜尋

:::
您選擇了包含以下關鍵字的文章:
搜尋結果 總共33筆。
依   
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
2010-11-01
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
文章標籤: 臺北中國大陸經貿
後ECFA時代,企業將面臨新的商機及挑戰。臺北市為臺灣經濟的中心,在後ECFA時代,臺北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面對接下來的機會與可能衍生的問題,並且為臺灣經濟起到一個龍頭帶領的作用,將是臺北市接下來面臨的最大挑戰。 有鑑於此,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特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以「後ECFA 臺北市的定位與機會」為題,舉辦研討會。邀請產官學研專家共聚一堂,在此關鍵性時刻,針對臺北市如何掌握關鍵性商機、因應關鍵性挑戰,集思廣議,廣泛交流意見,一方面可協助企業開拓商機,另一方面為後續協商提供建議參考。 座談會於8月26日,本期以特別報導之方式,節錄當日主講者主要之論述,與讀者分享。
新加坡產經政策
2010-09-15
新加坡產經政策
文章標籤: 新加坡產業政策經貿
2010年2月22日,新加坡財政部長尚達曼宣佈了2010年財政預算案,其中包括為回應經濟戰略委員會(Economic Strategies Committee,ESC)建議的具體措施。2010年財政預算案的重點,是通過技能提升、創新和經濟重組而提高生產力,培育更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將實施的一系列計畫,旨在協助新加坡的企業增強技能、促進創新、提高競爭能力、制訂面向未來的解決方案。在此同時,ESC向總理提交主要建議報告,這些建議旨在把新加坡打造成為充滿活力且獨具特色的開放性和多元性之全球化城市,成為企業拓展及進軍亞洲的理想平臺,並為城市居民提供卓越的生活環境。
ECFA對臺北市之影響及因應措施
2010-07-15
ECFA對臺北市之影響及因應措施
近來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為兩岸經濟協議)在臺灣沸沸揚揚,政府保證不會剝奪台灣主權。並且基於對等原則,不採港澳模式,不會出現一國兩制,並且不涉及統獨與政治問題。ECFA是擱置爭議,共創雙贏,不會開放大陸勞工來台灣,也不增加農產品開放項目,由互補性高、具急迫性、高共識項目,循序漸進至敏感性產業。ECFA將參照國際間其他架構協議(例如東協與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印度等國所簽訂的架構協議等)的作法,以「早期收穫」(Early Harvest)搭配調適期,兼顧短、中、長期需要,對雙方最急迫且有共識的貨品與服務業,進行關稅減免與市場開放,並將未來要推動的後續協議、開始協商的時間、協商內容的大綱及主要的經濟合作事項作協議。
兩岸經貿正常化下的臺北城市發展願景
2010-07-15
兩岸經貿正常化下的臺北城市發展願景
文章標籤: 臺北臺灣中國大陸經貿
馬總統上任以來,兩岸情勢逐漸走向合作交流的階段。近期報章雜誌不斷出現的兩岸議題包含三通、陸資來臺、簽署ECFA…等,究竟兩岸經貿逐漸趨向正常化的新局面,對於臺北城市發展的願景與定位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市民的生活可能會有什麼樣的改變?臺北城市又可以呈現何種新風貌?
臺北市發展為亞太營運樞紐的契機與挑戰
2010-07-15
臺北市發展為亞太營運樞紐的契機與挑戰
文章標籤: 臺北臺灣中國大陸經貿
長期以來,在臺商和外商經營大陸與亞太市場時,臺北市被選擇作為營運總部與樞紐之最大優勢在於科學技術創新、通訊網路基礎設施及地理區位。展望未來,由於松山機場在與上海虹橋對飛、東北亞黃金航圈形成,以及ECFA之簽署,臺商和外商企業將更積極規劃出可行性的大陸與亞太市場經營策略,而臺北市發展為亞太營運樞紐的定位,也可進一步提升。 基本上,相對於其他亞太城市,臺北市的競爭優勢包括:ICT基礎建設普及、薪資成本較低、高技術人力充足、資金成本低、辦公室租金較便宜、生活成本較低、空氣品質佳。 根據萬事達卡國際組織所完成之《全球商業樞紐指數》 (MasterCard Worldwide Centers of Commerce Index™) ,臺北市在2008年首度納入比較即有不凡的表現,在全球75個城市中,排名第22名,在亞洲區名列第七名,而在經濟穩定性指標上,更位居第二,僅次於新加坡,顯示臺北市在GDP的成長、匯率穩定性及通膨的控制上,皆優於其他亞洲城市,是臺北市發展為亞太營運樞紐的優勢。
承先啟後之ECFA協商理念-兼論臺北市的需求
2010-07-15
承先啟後之ECFA協商理念-兼論臺北市的需求
文章標籤: 臺北臺灣中國大陸經貿
2010年5月4日「臺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第29次會議,很意外地討論了一項應屬中央政府主管的政策課題:簽署ECFA對臺北市之影響及市府因應措施。討論前,還慎重其事安排前政務委員(現任中央大學經濟系朱雲鵬教授)及市府產業發展局作兩份簡報。ECFA本應是中央財經部會帶領企業及學者共同研商推動之要政,首次請地方政府出面共同諮議,則由中央-地方共同分擔責任之意謂濃厚。
共 4 頁  / 33 筆,  每頁顯示- , 移至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