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09
B型企業崛起 翻轉企業新樣貌
B型企業(B Corp)認證評估的是一家企業包括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和對客戶影響力等五個面向的表現,B型企業運動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效益影響評估(BIA)做為企業標竿學習的工具,來評量企業除了財務指標外的表現,讓企業的發展朝向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for the World),替全體利害關係人創造共益、更長久的繁榮。
前言
「B型企業」(B Corporation)屬於廣義的「社會企業」中的一種新經濟體系,社會企業需要同時兼具有解決社會、環境問題及企業經營的能力,唯企業經營是需要長時間的培養,有社會責任的理想但需經得起現實的考驗。相對的,社會問題的解決,只要是有意願就可以立即行動執行,所以營利企業若負擔起解決社會問題的責任或許是比較容易推動的,亦可引導營利企業跳脫出「股東利益最大化」的舊思維,協助企業在「社會公益」及「企業利益」之間找到經營策略,達到企業盈利(經濟)、社會責任(社會)、環境責任(環保)三者兼顧,這就是B型企業所追求的企業新樣貌。
壹、B型企業定義
「B型企業」指的是位於美國費城的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於2006年開始,以一系列嚴格的標準檢驗合格後所認證的企業稱為「B型企業」。B型企業的認證相當於綠建築的費斯國際綠認證(LEED)、咖啡的公平貿易認證(Fair Trade)、美國農業部的有機認證(USDA Organic)、美國環保署所啟動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相較於其他認證系統所評估的僅侷限於單一層面(如產品或建築物),B型企業認證評估的是一家企業「全面性」的表現,包括:公司治理、員工照顧、友善環境、社區經營和對客戶影響力等五個面向,企業依產業類別、員工人數規模填寫「效益影響評估」(Business Impact Assessment, BIA),經由視訊面試並通過書面審查等程序,總分為200分,超過80分以上,便可獲得由B型實驗室頒發認證並揭露在B型企業網站的企業才能稱為B型企業,每2年須重新驗證,另外,B型實驗室每年也會隨機挑選企業進行實地訪查。由此可知,經過一連串嚴格的認證評估機制,能取得B型企業標章被視為善盡社會責任企業的最高標竿。
“B型企業:經由B型實驗室頒發認證並揭露在B型企業網站的企業”
https://www.bcorporation.net
貳、B型企業的重要性及效益
B型企業的共同目標:「重新定義企業的成功」,它所引領的是一個全球性的運動,讓企業的發展朝向成為「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for the World),替全體利害關係人(包括員工、供應商、社區、環境及股東)創造共益、更長久的繁榮。
B型企業除了對整體社會及環境的精進有其重要性外,B型企業所帶來的效益(見下圖),須依據所屬產業、企業目標和宗旨或是營運的階段來判定。最基礎的應屬定位區隔,讓領導人及企業在競爭的市場中有別於一般公司,提升企業的品牌價值,更具影響力。
叁、B型企業標竿學習
許多B型企業都表示在認證過程中獲益最大的莫過於〝標竿學習〞,而且這項效益影響評估(BIA)是適用在任何產業(不論規模大小、發展階段,或是否決定認證成為B型企業)。透過效益影響評估(BIA),將企業須善盡的責任,依據評估的五大面向所審視的重點,自我檢視、比較及改善,透過這一連串具體、可評量、可執行的步驟,向同業標竿學習,作為企業持續進步的最佳資源及動力,完成了這份評估,亦如同完成了一份為企業量身訂做且永續經營的行動方案規劃(見下表)。
B 型實驗室每年還會從已獲得認證的B型企業中,透過嚴格的標準評選出在環境、社區、員工此三個面向得分前 10% 的公司,來頒予B型企業中最高榮譽—「對世界最好的企業」(Best for the World)的獎項,並於每年10月的年會中表揚,這些獲得「對世人最好的企業」都是最佳的標竿學習範例。
企業該怎樣釐清社會及環境責任目標?如何創造出獨有的機會?應該怎麽做才能兼顧三重盈餘?企業的原動力,加入B型的效益影響評估(BIA)工具與方法,參考以下2016年的Best Overall得獎企業的案例,有助於引導企業規劃行動方案,分述如下。
新比利時釀酒公司(New Belgium Brewing Company)
新比利時釀酒公司(New Belgium Brewing Company)的成功有兩個重要的關鍵因素:開放式管理及員工所有權。創辦人喬丹(Kim Jordan)採取了開放式管理,與所有員工分享財務訊息和戰略的實踐,她從書中學習到經營一個公司最好的辦法是讓每位員工了解業務是如何運行的,以及與財務結果的利害關係—不管好壞。
新比利時的員工流動率極低(每年僅約3%),他們認為「當人們感到安全、歸屬感和授權,就會啟發自己的最大潛能」,因此公司鼓勵員工透過不斷的意見交流以提高效率,藉此從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好處,例如:2009年在生產線的員工想到了如何解決外包裝的問題,成功的為公司每年節省85萬美元。
另一方面,新比利時體認到若企業欲進行一些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措施是需要犧牲短期利潤,才能帶來長期的收益。1998年,新比利時公司初期先投資風力農場,之後又投資太陽能電及廢水沼氣的建置。到了2015年,新比利時生產的可再生能源占總耗電量的12.6%,顯見這些長期投資所帶來的後續效益有助於公司營運,節省用電成本。
在新比利時,員工持股帶來許多好處:員工們就像是業主,管理環境和公司資源,他們共享公司的成功,只要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獲得利潤,即使當他們退休或離開公司也可以分享。同時也分擔了公司的風險,包括任何債務及承擔購買回創辦人的股份。喬丹表示,也許創辦人的股份能夠以更高的價格出售給競爭對手或私募股權基金,但是賣給公司的員工,可以保持其公司現有的文化作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領導者,這也是新比利時釀酒公司成為一個B型企業的價值觀。
肆、B型企業在臺灣
2014年臺灣誕生了第1家B型企業—「綠然能源」(DOMI),由6名具科技、網路、經濟、品牌與公關專業背景的創業家所組成,致力於推廣新科技產品的使用,以減輕地球能源消耗,為生態環境帶來改變,同時亦串起想成為「好」的企業一起加入行列。自2015年起,先以「B型企業運動」(B Corp Movement Taiwan)的平臺,籌辦多次推廣 B 型企業理念的活動,並於2016年1月正式成立「亞太B型企業(Benefit Corporation)協會」,3月即全力動員籌辦「第一屆B型企業亞洲年會」之國際會議,時任總統馬英九先生親臨致詞表達對B型企業的肯定外,更有來自全球10個國家共14名外國講者進行國際經驗分享,12名國內專家學者與談,並獲到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支持,讓B型企業成為企業的標準,活動參加人數近400人。
在亞洲年會之後,各區域的B型企業活動開始熱絡,亞洲區域的B型企業家數也迅速增加。臺灣身為第一屆亞洲年會的發起地,為B型企業成長最快的區域,亦是亞洲中認證最積極的區域。有鑒於此,美國B型實驗室總部特此與亞太B型企業協會的發起人簽約,成立B Lab Taiwan,由亞太B型企業協會負責將B型企業的理念及效益影響評估(BIA)這套工具在臺灣進行推廣。
臺灣目前有15家B型企業,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企業成立時間不到10年,卻從創辦起就秉持著企業向善的理念;其餘的則屬於成熟企業,藉由B型企業認證的過程來重新檢視企業的核心價值,或是重新定義企業的成功,完成世代交替。對於臺灣企業而言,成為B型企業最大的效益為〝標竿學習〞,讓企業的經營可以和國際接軌;同屬於全球B型企業的社群,讓臺灣企業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國家的企業合作;全球國際化的快速變化,企業面臨更多樣的供應商、合作對象,卻也容易造成跨文化、語言、國家等溝通障礙,而B型企業認證能降低信任風險,看到B型企業的認證標章時,可以確認彼此共享「善」的信念並願意一起為創造好的影響力而努力。
此外,媒體曝光及人才吸引則是另一方面的收獲,從2016年舉辦首場亞洲年會,吸引聯合報願景工程、今周刊等媒體的專題報導外,影視媒體及相關討論也越來越多,讓一般年輕人較不感興趣的傳統產業或是知名度較低的新創公司在這一波B型企業的聲浪中,激發了青年人參與的動機,企業招募人才時,不但投遞者增加,且應徵者有逐漸年輕化、高學歷的態勢。
伍、在臺灣推動B型企業之機會與挑戰
近年來政府不遺餘力的推動社企相關計畫,雖然B型企業屬於廣義的社會企業,但還是不能完全和社會企業劃上等號,在現今社會企業還沒有清楚的定義及制度的情況下,利用B型企業的效益影響評估(BIA)做為一個輔導的輔具,亦不失為過渡期的權衡之計。承如亞太B型企業協會身為「105年度臺北市產發局社會企業輔導育成專案」協辦單位,在專案輔導的過程中,不僅讓更多社企了解B型企業外,也成功了利用BIA的指標,當做社企育成的策略規劃工具,協助社企訂定社會影響力目標的發展方向。B型企業運動的真正價值所在就是要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利用效益影響評估(BIA)做為企業標竿學習的工具,來評量企業除了財務指標外的表現,當企業開始思考全體利益關係人的時候,就會開啟重新定義成功的行動步驟,朝向成為對「世人」最好的永續繁榮前進。
唯B型企業運動在臺推動仍面臨以下幾點困境:
一、公司法的限制:
企業若追求「利害關係人利益平衡」並不符合目前公司法「股東利潤最大化」原則,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上提供此類公司一種新組織型態的位格選項,即「共益公司」。
建立「共益公司法專章」可打破公司法以營利為唯一目的之限制,鬆綁讓任何有社會使命的公司都有機會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組織型態及位格選項,以表明其共益定位。此專章不須認證、不限盈餘分配、不求優惠補助、不分蝕社福資源,不強制定義規範社企一詞,與各類社企登錄平臺及認證機制相輔相成、對非營利組織更友好,也與企業社會責任及相關法規遵循相得益彰。
二、語言隔閡:
目前B型實驗室只有在歐洲(法語)及葡萄牙語區兩大語區有效益影響評估
(BIA)的翻譯版本,其餘區域皆使用英文版本,除了全程需英文閱讀、填寫、面試,題意或溝通上可能會因為文化差異造成落差,所以語言隔閡成為申請者最普遍反映的難題。惟系統轉換的翻譯工程緩不濟急,需要更多核心價值觀一致的人及資源投入,讓B型企業的理念能在臺灣越來越普及落實。
三、經營管理文件化及數據化
認證過程所提供的證明皆需文件化、數據化,這對臺灣傳統企業的經營是一大挑戰,就連基本的「員工手冊」,大多數的中小企業是沒有規範或述諸文字。除了企業本身需要提供客觀、有效的證明,有些項目甚至會被要求提供供應商的資格證明、與供應商往來的紀錄等。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些要求亦是幫助企業改善提升內部管理的契機,引導臺灣企業向國際化邁進。
未來在臺灣,B型企業可以從不同的層面讓更多的企業及民眾認識:
● 政府單位: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各直轄市相關單位、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等相關單位的支持,辦理「Best for City」、育成創新計畫、輔導專案等讓更多企業可以改變企業的營運思維,朝向成為對「世人」(Best for World)最好的公司目標邁進。
● 產業及公協會組織: 依產業屬性,分享全球B型企業的最佳實務及效益影響評估(BIA)工具的運用,培養國內企業與國際企業的行動方案接軌。
● 學術單位:透過合作、課程及研究計畫,深耕B型企業的理念,培養具國際視野的青年人才。
● 消費者:辨別企業價值的能力,唯有消費者共益意識的抬頭,才能督促更多企業朝向B型企業標章的目標改進。
未來展望─價值評等系統再進化:兼容經濟
在2016年10月B型企業年會中,B型實驗室發表了未來一年的挑戰目標:「兼容經濟」(Inclusive Economy,亦稱包容性經濟,是指企業將經濟弱勢族群納入自身價值鏈的經營模式,不僅有助社會減少貧窮,更可增加企業本身的獲利),利用商業的力量來推動為世人更好的運動。因此,B型實驗室從原本的效益影響評估(BIA)中,挑選出25項作為兼容經濟的衡量指標(Inclusive Economy Metric Set),邀請B型企業在未來一年,設定目標並改進3個或更多的指標,目前全球已有超過150個企業響應。
為什麽B型實驗室現在要推動兼容經濟呢?因為世人需要它。過去一年來全球各地不斷的遭受到恐怖攻擊,在美國恐怖主義的偏執、經濟的不確定性、槍支暴力等問題,引發更強烈的情緒。雖然這些問題是複雜的,但至少部分可以連結到要為所有人創造一個共享和持久繁榮經濟體系的承諾未能兌現。而這些資本主義未能實踐的承諾,正是B型企業的共同願景,所以現在該是履行的時機,換句話說,B型企業的共同願景須要用兼容經濟來實現。
目前的效益影響評估(BIA)作為B型企業認證的重要參考基準,而B型實驗室對此套評等系統亦不斷增修與調整,並期望未來能有更多企業投入以下這些項目的改變,藉此帶動企業朝向更好的商業模式與各面向的價值共創方向發展。
● 工作場所:基本薪資、公平待遇、彈性工作
● 員工所有權
● 供應鏈的篩選:考量人權
● 客戶:商業影響力需更具兼容性,照顧弱勢族群
● 公司治理:更具兼容性
為了達成兼容經濟的指標,同樣的B型實驗室提供一套具體化的施行步驟,引領企業的改變,Let’s be inclusive! Be the change! 加入B型企業的運動,一起翻轉企業新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