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8
構建智慧市政 預見市民美好生活
智慧城市的建設基礎來自於,是否能真正解決市民日常生活中迫切的問題,面對物聯網與數據經濟的趨勢,更有賴全民的信任和民間企業力量的共同參與,透過各種技術整合、感知定位等,進而發揮城市的競爭優勢,提升各項市政的加值應用。因此本文將分為智慧市政在「聯網」、「食」、「衣」、「住」、「行」、「育」、「樂」、「社會安全」、「關懷」、「能耗」共10大面向探討智慧市政的發展藍圖。
2015-12-18
智慧城市在地實踐 加值應用創商機
依據國際研究暨顧問機構Gartner 於2011年3月報告指出,全世界221個城市居住了超過100萬的人口,到2030年,50億的人口將住在城市裡,且估計全世界每年大概有七千萬的人湧入都會型城市居住,因此都會型城市所要提供的服務需求大幅上升。
2015-12-18
大數據匯流 翻轉城市新面貌
根據拓墣產業研究所,在「2014 年智慧展看智慧聯網發展趨勢」一文中提及,自2012年起,全球約有80 億台連網裝置,主要以手機、平板及NB 為主,預估至2020 年有500億台連網裝置,隨著智慧型手機滲透率快速提升,其將成為整合核心,帶動機器與機器間 (Machine to Machine, M2M) 及物聯網 (Internet of Things, IOT) 普及應用,其中無線感測網路(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與物聯網應用發展將趨於多元化。
2015-07-09
公私共創 推動田園綠化新典範
近年來臺北市的農學地景、可食地景展開了一連串的典範移轉。臺北市農會自1989年起便已規劃推動「市民農園」,都會農學的地景不再局限於以農地為主的市民農園,正輔導以市區內的私地主提供土地短期利用、鼓勵校園成立學習農場、將公有建築物屋頂轉型為菜圃等,使得過去偏向農地農作體驗的據點能散開座落於城市各處,跨出純粹的產業或休閒地景,構成了新的農學與都會生活風景,因而匯聚成當前市政府所實施的「田園城市新政策」。公私共創的可食地景持續在這些都市田園空間裡醞釀發酵,讓許多社群網絡能夠因著這些具體空間而現身並進一步再組織,讓臺北市有機會張開田園城市最豐富的想像與實踐,透過社群網絡的力量、透過政府彈性靈活的政策思維,相互協力創造一個兼容都市發展、社會福利、文化轉型的田園城市。
2015-07-01
都市農耕 打造田園城市新願景
「都市農業」成為社群網絡的平臺,表示都市農業除了應具備永續、有機及樂活等正面意義之外,其在鄰里社區關係、環境教育與技術傳承等社會文化層面,亦具有潛在的積極意義,故都市農業的生產與流通機制成為空間策略規劃與都市產業政策的重要環節。此外,亦須思考如何重塑現代都會,並提供符合理想生活型態的空間政策與使用機制,才能逐漸演化出更好的集體意識與生活方式。因此本文認為農業若要融入於都市的日常生活當中應從鄰里、社區做起,需創造由下而上的鄰里提案機制,來達成社區環境改造、積極面對新消費樣貌的時代、重整與活化社區網絡關係等目的,進而擴散至都市與都會尺度而形成綜效(synergy),始能創造田園城市新願景。
2015-06-30
可食地景 社區/屋頂農場規劃管理
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e)顧名思義就是可以吃、又可以看的景色。具體地說,它是指在景觀設計時選用食用作物以取代純觀賞性植栽,善用植物特性創造兼顧環境機能、空間美學與糧食供應等功能之環境。因此都市推動可食地景,不僅可以讓市民重溫田園樂趣,讓市民親自體驗耕耘、播種、栽培管理及收穫之喜悅,使都市農耕生活不再只是空想。如果能善用各種空間採用友善環境方式種植作物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增進社會利益,亦可創造友善與宜居的城市環境。目前臺灣可食地處於肇始期,許多案例皆以作物栽培為考量,空間形式尚不脫傳統的菜園形式,未來應更重視空間設計,創造優質美感之蔬果庭園。
2015-06-01
點石成金 創意變生意
如果將「創業臺北」當作一個品牌經營與行銷,那麼經營者應該做些什麼事情呢?
若把政府視為企業,臺北創業環境視為產品,扶植臺灣新創、或讓世界各地的企業來台成立公司、消費貢獻稅金,視為營收。那麼先要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政府是一個生產導向、還是營銷導向、還是體驗導向的公司呢?
2015-06-01
青創推手 加速新創事業成長機制
最近參加許多研討會、論壇,一個相同的話題總是被提出:「秘書長,你覺不覺得創業被推動的有點浮濫?」
面對政府官員,我會說:「還早呢,臺灣的創新、創意還沒有真正被激發。」面對創業團隊,我會說:「如果你是衝著政府的補助而創業,那請趁早收手吧!」面對天使投資人,我會說:「投資還嫌少?以機率來說,投資的金額越多,成功的機會則越高。」
2015-06-01
成功模式再應用 創業新典範
「這是一個最壞的年代,卻也是一個最好的年代。」近年來,在不樂觀的大環境中,創業風潮逆勢興起,彷彿成為當今的顯學。2015年臺灣在「全球創業精神指標」(GEI)中名列全球第8、亞洲地區第1,除了全球化時代互聯與行動網路的興起,隱藏在這個趨勢背後的結構性因素和未來展望,亦非常值得我們思索與探求。
2014-10-11
資源串接政策鬆綁 助創業一臂之力
英國首都倫敦在不到十年之內,迅速成為歐陸最大的科技創業重鎮,其中一個創業組織「Coadec」針對融資管道、人才引進、數位基礎建設及場館、法規、數位政府五大面向,提供關鍵政策建議,也可做為臺北市參考學習創新政策的規劃方向。包含對於高淨值及高所得人群課徵房產稅,配套推出投資新創公司可抵稅的方案;針對新創產業所需的策略型人才,推出適當的移民政策及配套措施;盤點閒置空間給新創團隊限期免費使用,並推出簡易使用的辦公室租用APP;多觀察新的網路行為及商業模式,透過修法降低法規對於新創事業規範;學習開放資料、政務公開的精神,並鼓勵中小企業爭取政府資訊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