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5
疫後創新─以「超個人化行銷」 部署產業競爭力
疫情對產業與經濟帶來前所未有衝擊與改變,進一步使消費者生活型態、消費習慣及行為模式產生巨變,對於面向消費者的產業及業者而言,更是一大挑戰。本文自虛實融合OMO模型運用談起,介紹AI應用如何助力建置個人化推薦引擎,再切入精準行銷模式,強調針對「對的人」溝通「對的事」,認為應掌握疫後跨世代消費者虛實融合的消費行為及生活型態,避免資源配置失衡。鑑於上述消費趨勢及生活型態的變化,顯示企業需要有資訊瞭解目標消費者OMO偏好,將消費者精準地進行標籤分類,量身訂製行銷活動,並透過有效、精準的溝通方式,做為產業發展新產品、新服務,以及開拓新市場之重要參考依據。
2021-12-15
疫後創新─深化新零售經濟 布局零接觸技術應用
因應疫情掀起大浪,消費者需求也因此大幅轉移至虛擬通路,為新零售經濟藍圖重構新想像。本文自實體零售業逐步轉移網路銷售趨勢談起,觀察全球至臺灣零售產業面臨疫情衝擊時,如何積極布局「OMO」、「行動支付」等相關數位對策,加速多元技術研發與創新服務型態的投入,並隨著零售業間數位鴻溝將日趨明顯之勢,推展至政府及業界面對挑戰如何緊密合作,將考驗轉化為邁向零售產業創新轉型契機,期以相關擬議,呈現出多元豐沛的創新能量。
2021-12-15
疫後創新─需求引領動能 智慧零售應用趨勢
面對疫情建構之新常態,為洞悉零售產業新局面開展,支應企業面向激烈競爭市場,本文以布局數位科技應用於營運作探討,掌握趨勢超前部署,贏得後疫新零售時代進場紅利與先機,除自智慧零售業發展概況與智慧零售大廠布局動態切入案例,分別以「人」、「場」、「貨」等應用趨勢歸納重點歸納,釐清國內外企業運用數位科技應用輔助頻率與適切性,希望展現零售產業韌性,探討虛、實整合新零售產業契機,探求未來可能商機。
2021-09-13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防疫新生活
面對全球疫情後的生活新常態,包括近零接觸新經濟、遠距工作新模式、公共衛生新觀念、防疫科技新商機、城市治理新方針五大面向,為掌握防疫科技相關的產業機會,應善用產業優勢與善用創新科技,積極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基礎建設、加速遠距醫療創新應用、超前部署零距離創新,以提升成為全球強韌產業生態鏈的關鍵夥伴。
2021-09-13
建構防疫科技產業鏈—醫衛新科技 布局智慧醫療領域
臺灣在生醫與科技領域具有絕佳的競爭優勢,面對疫情的詭譎多變,應加強建構Bio-ICT產業鏈,運用數位新科技布局醫衛領域,從個人防護技術、疾病檢測與診斷、遠距醫療與照護需求全面提升至智慧醫療,同時串接資源建立數位醫療生態圈,加速醫療產業數位化與轉型的腳步。
2021-09-13
疫常時代新契機
疫情嚴峻下,提升產業韌性為重要任務。伴隨著許多零接觸與低接觸的服務需求因應而生,從IoT、AI、大數據、區塊鏈等數位科技的進化,也加速企業不斷推出許多創新應用,危機中即時掌握疫情商機,更是企業處理應變能力的韌性挑戰。
2021-06-25
商圈共好 產業轉型輔導向前行
臺北市商圈具有豐富多元的業態,隨著民眾消費型態的改變,面臨集客力下滑的困境,所幸商圈的底蘊深厚,建議可從連鎖(線下結盟)、生態圈(互補共串)、頻道經營(線上引流)的運用策略,進行商圈生態的調整,再造商圈繁華榮景。
2021-05-13
D.Lab明倫設計新創基地 推動設計交流的平台
D.Lab明倫設計新創基地的成立,完成圓山新創聚落的最後一塊拼圖,也意味著臺北市政府對設計產業的實際支持與投入。隨著各處新創基地紛紛開拓,而D.Lab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為設計師開拓一條康莊大道,讓我們一起解密D.Lab!
2021-04-28
「為創造而生的基地」POPOP TAIPEI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是以自造精神為導向的新創工作者聚集的場所,聚焦職人、新創、會展三大主軸,推動自造者創新,為新創團隊提供共創平台,將國際資源與在地結合,期望成為東區門戶計畫的重要核心新創基地,匯聚更多的創新能量。
「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的再出發,延續過往「生產、製造」的產業意義,脫胎為以自造精神為導向的新創工作者聚集的場所,是新創概念或商品原型的基地,也是國際新創工作者與作品在臺灣的交會點。
藉著南港車站的交通便利和集思國際在會展產業之優勢,「瓶蓋工廠台北製造所」在銜接國際和臺灣之餘,更重視深耕所處的門戶計劃社區,園區在創新創業扮演的角色就是發掘與培訓有潛力的業者並提供曝光的舞台。
2021-04-28
N24台北方舟ARK‧TPE臺北區塊鏈創新育成基地
N24台北方舟為推動區塊鏈產業的創新育成基地,以多元實驗場域,提供進駐新創團隊研發、技轉或媒合等服務,並發揮加速或孵化功能,協助團隊之產品/服務朝向商業化運作,為投入市場競爭建立厚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