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北市大巨蛋啟用 打造城市新地標 - 臺北產經資訊網

主意境區

:::

臺北市大巨蛋啟用 打造城市新地標

位於信義區核心地帶的多功能體育館「臺北大巨蛋」,作為「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五大主體建設中首座落成的建物,歷經多年籌劃與興建,已於2023年底正式啟用。這座國際級運動場館不但提供頂級賽事空間,亦與鄰近商業區和文化設施無縫銜接,不僅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更為臺北市打造嶄新的城市風貌。

臺北大巨蛋的誕生源自於1991年中華職棒總冠軍賽,當時統一獅與味全龍的對決因雨延賽,場內球迷高呼:「我們要巨蛋!」,由此開啟巨蛋體育館的籌辦、興建之路。臺北大巨蛋從構想到完工,儘管經歷波折,但在臺北市政府與民間機構合作下,最終於2023年底正式啟用,成為臺灣首座國際級的綜合體育場館。

1991年行政院長郝柏村觀賞職棒二年總冠軍戰 滿場球迷高喊我們要巨蛋
(註:本文影片版權屬YouTube開放資源,若影片遭移除敬請見諒。)

臺北大巨蛋的興建與設計

大巨蛋的興建過程充滿挑戰,2003年臺北市政府通過「臺北文化體育專用區」計畫,隨後推動「臺北市文化體育園區-大型室內體育館開發計畫案」,由於臺北大巨蛋屬於大型體育設施,興建成本極高,若全數由北市府負擔,恐影響其他市政建設資源的分配。為此,臺北大巨蛋採用「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Build-Operate-Transfer, BOT)」模式,藉由民間企業出資興建及營運,待契約到期後將所有權歸還給北市府。

BOT模式根據財政部定義,依照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意旨由民間機構投資新建並執行營運,營運期間屆滿後移轉該建設之所有權予政府。
資料來源:財政部
之下,北市府無需一次性投入龐大預算,而是由民間企業共同參與,促進公私協力合作,同時確保公共利益,為國際賽事活動提供高品質的場地。BOT模式營運更具彈性,能夠靈活地引進商業元素,如商場、辦公大樓、文化影城與精品旅館等多元設施。臺北大巨蛋的硬體設備及規模與東京巨蛋、新加坡體育城、洛杉磯SoFi體育場等國際知名場館相似,不僅有助於體育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周邊經濟成長。

2004年北市府透過公開招標來推動臺北大巨蛋興建案,評選後由遠雄集團獲標,興建過程中聯手全球知名運動場館設計公司Populous、日本營造商大林組、香港DLN劉榮廣伍振民建築師事務所、日本CDI建築設計公司等團隊來共同打造場館。臺北大巨蛋建築設計上以室內棒球賽事為設計核心,擁有可容納4萬名觀眾的室內棒球場及其他綜合性設施,包括內野區3萬和外野區1萬的席次,是臺灣首座符合美國職棒大聯盟(MLB)規格的室內棒球場。其設計理念結合「科技、人文、環保」三大指標,在建築規劃上融入綠色永續概念,強調環保與安全,並採用節能減碳技術,如提升照明能源使用效率、配置智慧控制系統等,以提升資源運                     
用效益,使臺北大巨蛋成為具備永續經營理念的指標性建築。

市政1-1:臺北大巨蛋設施概要
臺北大巨蛋設施概要

興建過程中,北市府體育局透過專業審查、公開協商、政策調整與民間機構合作,提出符合最高安全標準的方案,不僅確保臺北大巨蛋達到高標準的安全規範,更逐步解決障礙並把關各項建設進度,展現臺北大巨蛋在BOT案上具有的歷史代表性及其重要價值。

打造臺北新地標 交通便捷為關鍵

臺北大巨蛋位於信義區黃金地段,北側緊鄰松山文創園區,南側則坐擁國父紀念館、臺北101和市府旁的信義商圈,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臺北大巨蛋融合周邊濃厚的歷史與人文底蘊氣息,並鏈結繁華的商業活力,展現臺北多元且富有層次的都市風貌。

市政1-2:臺北文化體育園區鳥瞰圖
臺北文化體育園區鳥瞰圖

此外,臺北大巨蛋採用「捷運共構、一體成型」的規劃理念,與臺北捷運板南線國父紀念館站5號出口無縫銜接,觀眾僅需數分鐘步行即可抵達場館,這項設計不僅大幅提升交通便利性,也進一步強化臺北大巨蛋作為該區域重要交通樞紐的地位。

為了充分發揮大巨蛋的區域影響力,北市府體育局在大巨蛋啟用初期便積極爭取2023年亞洲棒球錦標賽與2024年世界12強棒球賽等國際級賽事的舉辦權,使大巨蛋迅速成為亞洲體育競賽的重要據點。為因應活動人潮,相關單位持續優化數據監控和交通疏運方案,在亞錦賽試營運期間,北市府交通局透過多元方案來疏通人潮,包括增加捷運班次、規劃接駁公車、啟用鄰近停車轉乘措施等,確保交通運輸順暢有序。同時,大巨蛋內的行人動線也經過精心設計,人潮可經由空橋或地下通道輕鬆前往松山文創園區、市府轉運站等地,快速分流至周邊商圈。大巨蛋的市區核心地理優勢與多元便捷的交通選項,大幅提升市民參與大型活動的便利性,也為信義區商業活力注入新動能。

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五大主體建設 打造商業複合場域

臺北大巨蛋作為「臺北文化體育園區」首座落成的建築,已成為北部體育活動的重要地標。除了體育場館外,園區規劃涵蓋巨蛋體育館、百貨商場、辦公大樓、文化影城與精品旅館等五大主體設施,打造結合運動、購物、娛樂、商務及旅宿等功能的商務複合體。隨著各主體建設逐步完工,這些設施將發揮各自功能與市場定位,並透過彼此協同運作,對臺北市的經濟發展與觀光產業注入新的活力,並帶來深遠的影響。

市政1-3: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五大主體建設
臺北文化體育園區五大主體建設

臺北大巨蛋作為核心設施,雖然主要用於棒球賽事,但隨著爭取到更多國際性運動比賽、娛樂藝文表演及國內外展覽等,將可在體育和演藝市場中取得更多國際級的亮相機會。其中,第1位在臺北大巨蛋舉辦演唱會的流行音樂巨星周杰倫,單場表演便湧入近4萬名歌迷,連續4天共湧入15萬人參加,充分展現臺北大巨蛋高人次承載的能力。臺北大巨蛋的落成不僅滿足國內球迷對室內觀賽的渴望,也成為臺灣體育產業與演藝產業的新經濟引擎,是臺灣吸引國際目光的絕佳利器。

其餘正在興建的各大主體設施,以多元業態滿足不同消費需求,其中,百貨商場及文化影城方面,秉持著相輔相成的複合式營運思維,設施中將涵蓋購物零售、主題餐飲、電影觀賞等多元體驗,提供民眾一站式的休閒與消費享受。未來,這些設施將成為臺北市民日常娛樂與購物的新選擇,進一步豐富城市生活機能。

而辦公大樓上提供高規格商業辦公空間,吸引國內外企業進駐,並配備大型宴會廳和多功能會議室,滿足多元商務活動需求。與之相鄰的精品旅館,則依照五星級標準設計,為來自外地的觀眾、表演團隊或商務旅客,提供優質的住宿選擇。這五大主體建設緊密連結,共同打造集體育、商業、文化和商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園區,為臺北市民和遊客帶來嶄新的體驗,主體建設之間各司其職又相互協作,構築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微型生態系統。

從興建到啟用,臺北大巨蛋展現公私協力的成功範例,不僅代表臺北市基礎建設的重大突破,更象徵城市體育與文化發展的新標竿,透過BOT模式的靈活經營,北市府成功引進民間資本與專業營運,使場館不僅符合國際標準,更使其具備靈活的空間運用與高規格設備,能與全球頂尖體育場館銜接,滿足舉辦體育賽事、演唱會或其餘大型活動的需求,強化臺北市舉辦各類大型國際活動的硬實力。

臺北市經由成功打造一座綜合體育、商業、文化與觀光的融合場域,有望為臺北市帶來長遠的商業與文化效益。未來隨著舉辦更多國際賽事和演唱會活動,臺北大巨蛋將進一步推動周邊的產業升級,不僅成為臺灣對外展示城市發展潛力的重要建設,更是臺北市民的共同榮耀,象徵著臺北市邁向國際化的另一個里程碑,未來有望迎接更多的全球商機。

關閉社群分享按鈕 展開社群分享按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