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動態
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0.61%,物價走勢平穩
2017年全年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平均較去年(2016年)同期上漲0.62%,臺北市消費者物價指數亦較去年同期上漲0.61%,在七大類指數變動部分,呈現上漲的類別為雜項類(1.96%)、交通及通訊類(1.27%)、居住類(0.88%)、衣著類(0.52%)、食物類(0.34%)、醫療保健類(0.29%),下跌的類別僅有教養娛樂類(-0.31%)。主因為菸價反映菸稅調漲而上漲,國際原油價格走揚,加以天然瓦斯費、外食費及醫療費用陸續調漲,惟部分國外旅遊團費調漲幅度較去年同期為少,漲跌互抵後所致。
整體而言,全球經濟持續復甦,驅動外需增溫,加上前瞻基礎基礎建設的推動,帶動內需回溫,受國際油價及原物料價格漲勢和緩、新臺幣升值等因素,國內物價走勢平穩(見圖1)。
營建動態
建築投資市場緩步回溫,建造與使用執照之數量減少趨緩
核發建造執照之統計為反映國內建築物新建、增建及改建趨勢的指標,其變動情況得以反映營建業景氣之發展概況。根據內政部統計,2017年全年全國核發建物建照件數及總樓地板面積分別為25,035件及2,988公頃,較去年同期分別增加2,524件及13.91%。
2017年全年臺北市核發建造執照共205件,總樓地板面積約為186.4公頃,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2件及3.22%。在使用執照部分,共核發219件,總樓地板面積為167.7公頃,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25件及增加5.70%。儘管在建照與使用執照數量與去年同期相較皆呈現微幅下滑,但減少力道已稍微減緩(見圖2)。
都市地價指數連續下滑,幅度已逐漸縮小
根據內政部發布第49期全國都市地價指數,以2013年3月31日為基期(100),本期(自2017年4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全國都市地價總指數為117.24,較上期下跌0.91%,下跌趨勢為近3期最高,跌幅最大的依序是新北市(下跌1.73%)、臺中市(下跌1.48%)、臺北市(下跌1.16%),其餘各直轄市、縣(巿)均於 1%內微幅變動。
本期臺北市地價指數為109.81,連續4期下滑,但下滑幅度有略微減緩,進一步看臺北市各區域用地,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分別較上期下跌1.21%、1.09%、1.00%。以行政區來看,北投區跌幅最多(1.70%),其次為松山區(1.61%),多因區內老舊建物比例偏高,區域環境條件略差,地價指數下跌明顯。隨著房市逐漸打底,預估接下來的都市地價指數波動幅度將會持續縮小,持續關注未來趨勢變化(見表1)。
房市交易量能逐漸升溫,中山區表現仍居冠
2017年臺北市不動產買賣登記成交件數為22,709件,較去年同期增加2,913件;土地買賣登記筆數為33,494件,較去年同期增加5,942件;建物買賣登記棟數為23,447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947件,顯見整體不動產交易市場回溫態勢明顯。
整體而言,2017年全年各行政區的成交件數較去年同期多呈現上漲,以行政區來看,臺北市房地產成交件數仍以中山區居冠(3,199件),其次為內湖區(2,656件)、文山區(2,430件)。長期以來,中山區受惠於林森北路周邊多為商業用地,辦公室商圈林立,生活與就業機能需求繁盛,物件種類涵蓋多元(如住宅類的大樓、公寓及套房,商辦、店面等),受到上班族、企業及小家庭的青睞,價格極具吸引力;另一方面,內湖區有產業不斷進駐,帶來就業人口及居住需求,而受到高齡化的影響,文山區的住宅電梯大樓受購屋族歡迎,相對其他交易熱區,價格也相對親民,使得此三區房屋交易最為熱門。
進一步以成長率來看,中正區因明星學區與捷運加持效應,公寓華廈型物件交易熱絡,大安區則因價跌量增,反映市中心精華區價格修正並吸引買盤,使得此兩區的成長率表現相當亮眼。惟萬華區、南港區、北投區呈現跌幅,由於萬華區老屋量多,新成屋物件偏少,首購族群多數會選擇到板橋、土城找尋屋齡較新的物件,加上受到去年大型建案交屋,拉高整體價量基期,致衰退明顯(見表2、圖3)。
整體而言,儘管2017年不動產市場面臨房地合一稅、房屋稅提高,但近來打房政策干擾降溫,公告地價合理調整,市場信心回復,交易量能緩步回溫。展望 2018年,主要機構預測全球經濟穩健復甦將優於2017年,但房市政策、稅制、高餘屋量、升息、經濟走向等局勢紛擾因素仍多,增添未來經濟之不確定性,須持續關注趨勢變化。
勞動市場
失業率略減,就業市場逐步改善
2017年全年全國失業率平均為3.76%,較去年下降0.16個百分點,為2001年以來最低。而臺北市15歲以上民間人口約230.9萬人,投入勞動市場約132.7萬人,就業者約127.6萬人,勞動力參與率為57.5%,較去年略減0.3個百分點;失業者約5萬人,失業率為3.8%,分別較去年減少2千人、略減0.1個百分點,顯示勞動市場逐步改善(見圖4)。
稅收動態
整體地方稅收實徵淨額略減,土增稅、契稅降幅明顯
2017年全年全國賦稅收入實徵淨額總計2兆2,326億元,為歷年最高,較去年增加85億元(約0.4%),以證券交易稅、土地增值稅、贈與稅、菸酒稅增加較多,減少的類別則有綜合所得稅、營利事業所得稅、遺產稅、貨物稅。增加係因全年上市櫃股票平均每日成交值表現亮眼,土地增值稅係因基期較低及房地交易略呈回溫,贈與稅因稅率調整效應,致大額入帳稅款增加;減少則因營利事業所得稅有公、民營企業大額退稅,綜合所得稅因結算申報自繳稅額減少與退稅金額增加,及權利金所得扣繳稅款減少,遺產稅因去年同期大額稅款入帳,墊高比較基期所致。
2017年臺北市地方稅收實徵淨額748.9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略減0.57%。其中各項稅收,地價稅因部分去年大額開徵稅款及記帳緩繳稅款遞延至2017年繳納銷號,且多數稅款已如期繳納,致累計實徵淨額較去上年同期增加。另,土地增值稅因5,000萬以上大額移轉稅款較去年大幅減少,且本市年度土地公告現值平均調降2.43%,致累計實徵淨額較去年同期減少,契稅則因適用新標準單價房屋調降房屋稅基,該類房屋之契價亦隨之調降,致整體稅收呈現減少態勢(見表3)。
營業動態
公司行號及工廠之登記家數穩定增加,新設家數成長動能回升,登記資本總額呈現穩健成長
2017年全國公司行號登記現有家數為154萬5,539家,其中設址於臺北市之公司登記現有家數為17萬8,711家,商業登記現有家數為 5萬7,036家,總計公司行號現有家數為23萬5,747家,較去年同期增加3,800家,年增率為1.64%,連續5年呈現遞增趨勢。在現有家數中,以「批發及零售業」6萬6,773家(占28.3%)最多,其次為「製造業」3萬397家(占12.9%)及「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2萬6,782家(占11.4%)。此外,臺北市工廠登記現有家數共1,137家,較去年同期增加7家,登記工廠廠地面積為64.1平方公頃,則較去年同期減少,其中以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製造業占最多(155家)、其次為金屬製品製造業(137家)、食品製造業(130家),依行政區分布以內湖區最多(444家),南港區居次(306家),共占總家數比重為65.96%。
進一步觀察臺北市工商登記新設家數及撤銷家數統計資料,公司登記新設家數為12,104家,較去年同期增加555家,撤銷家數為7,577家,較去年同期增加387家。而商業登記新設家數為4,648家,較去年同期增加270家,歇業家數則為4,021家,較去年同期增加2家。至於工廠登記新設家數為28家,歇業家數為21家。整體而言,公司行號及工廠的登記新設家數增加幅度,遠大於撤銷及歇業家數,而工廠歇業家數則減少52家,顯示景氣回溫態勢明顯,創業動能穩步回升,有助於提高於本市設籍投資意願。
在營收方面,截至2017年12月底,臺北市公司登記資本總額達11兆9,848億元,較去年增加2.45%,位居全國之冠,呈現穩健成長之態勢。以產業結構來看,三級產業(服務業)為8兆7,848億元(占73.30%)、二級產業(工業)為3兆32億元(占25.06%)、一級產業(農林漁牧業)1,969億元(占1.64%)。以產業別區分,最高的前三大產業分別為金融及保險業,約占51.80%,其次為製造業、不動產業,各占全市16.37%、5.41%(見圖5~8、表4)。
公司行號營業家數及總額遞增
2017年全年臺北市公司行號營業總額為12兆5,068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增加2.40%。若以業別觀察,前三大銷售額占比最高分別為批發及零售業、金融保險業及製造業,合計約占70.87%,若與去年同期相較,批發及零售業增加5.89%,金融保險業、製造業則各衰退2.58%、3.62%。受惠於外貿增溫,行動裝置、虛擬平台及雲端儲存需求增加,帶動相關產品外銷熱絡,而下半年經濟動能逐步回穩,驅動內需成長,使得批發零售業營業額增加;另一方面,受到原物料價格波動走高、國際紙漿價格上漲,影響成衣及服飾品、紙類製造業成本上升,獲利空間減少,增減互抵所致(見表5)。
2017年全年臺北市營利事業總實際營業家數共計22萬8,533家,較去年增加4,034家,月平均總營業額為1兆422億元,每家銷售額為5,472萬元,與去年相較皆呈現遞增趨勢(見圖9)。
2017年全年臺北市總用電量163.9億度,較去年減少1.4億度(0.85%),而電燈用電量(一般住宅、小型商店及公用路燈等為主)是76億度,工商產業之電力用電為87.9億度,兩者均較去年減少。臺北市政府為因應氣候變遷衝擊及低碳生活時代,已陸續規範各項節能減碳及環保永續措施,並持續加強推動工商節電計畫,鼓勵民眾汰舊換購節能產品,以達減碳節能的目標,打造臺北市成為綠色節能城市(見圖10)。
觀光產業
觀光旅館住房數及住用率逐漸回溫
依交通部觀光局資料,2017年全年來臺旅客累計1,073萬人次,較去年成長0.46,增加幅度趨緩。臺北市的客房住用數共計3,039,928間,較去年增加1.74%,住用率為73.13%,為連續2年下滑後首度成長(見圖11)。
觀察2017全年臺北市觀光旅館之住客來源國,占比變化差異並不大,仍以日本旅客最高(31.62%),其次為亞洲旅客(不含日本、中國大陸)22.28%,中國大陸旅客占比則持續跌至2成以下(16.43%),北美及歐洲旅客變動差異不大(見圖12)。
由於2017年臺北市觀傳局推動臺北燈節、臺北世大運、闢駛新觀光巴士路線、各項河域觀光活動等提升城市形象,以及為穆斯林人士舉辦的開齋節、與航空公司業者合作包裝臺北自由行產品等,並積極參與國內外大型旅遊觀光展覽會議,目的都在藉由豐富與多元的行銷宣傳策略,吸引旅客造訪臺北市。未來,觀傳局亦將持續積極布局鄰近市場,推廣國際觀光市場,利用多元管道對海外市場宣傳本市觀光意象,並發展市會展(MICE)產業,提升會展產業國際競爭力,並開創順道觀光及周邊效益,以活絡本市觀光發展。
投資動能
投資金額、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及企業營運總部較去年同期衰退,但仍位居全國各縣市之冠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17年全年全國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3,415件,較去年同期增加0.03%,投(增)資金額為75.1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1.93%,係受到去年5月分核准荷蘭商 MICRON TECHNOLOGY B.V.增資33.3億美元投資案,以及荷蘭商ASML HOLDING N.V.增資新臺幣1,019億元等重大投資案,比較基期較高所致。若從地區來看,以荷蘭、加勒比海英國屬地、英國、日本、薩摩亞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的76.95%;若就業別觀之,以電子零組件製造業、資訊及通訊傳播業、金融及保險業、批發及零售業、不動產業分居前5名,合計約占僑外投資總額的78.24%。
進一步觀察,2017年全年核准於臺北市之僑外投資金額約57.47億美元,雖較去年減少5.02億美元,但占全國比重增加至76.49%,仍位居全國各縣市之冠,顯見投資狀況持續回穩。自臺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成立「臺北市投資服務辦公室」(ITO)以來,積極協助本土產業或是國外投資者進駐本市之各項需求,提供諮詢引介與各項資源整合、投資障礙排除及商機拓展,鼓勵臺北創業投資,期望帶動本市的產業與經濟發展(見圖13)。
2017全年全國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共516家,臺北市外商公司新設家數為346家,皆較去年衰退,而臺北市家數占全國比重增加至67.05%,顯示臺北市仍是外商公司來台設點的首選(見圖14)。
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企業營運總部共313家,臺北市企業營運總部有80家,皆較去年衰退,占全國家數比重則增加至25.56%,位居全國各縣市之冠。由於臺北科技走廊涵蓋大內湖科技園區、南港軟體園區及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其中內科的營運總部家數近30家,產業聚落效益顯著,吸引眾多國際知名企業投資進駐,顯見臺北市仍是多數大型企業的主要營運基地。雖然其他縣市的占比略減至74.44%,但近來許多縣市政府為提升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國內外企業設立營運總部,提供各項獎勵補助及租稅優惠措施;另一方面,東協國家亦相繼推出各項稅率優惠,加上人力成本低、素質高,吸引國際大企業到當地投資並設置營運總部,未來將持續觀察本市營運總部設置的增減趨勢(見圖15)。
創新動能
研發中心家數略增,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之家數與月平均銷售額穩定增加
經濟部鼓勵國內企業設立研發中心,從事前瞻創新研發工作,並著重於長期研發布局與專利申請,以協助企業累積研發能量與產業發展、提升競爭優勢。截至2017年12月底,臺北市研發中心設立家數共46家,較去年略增1家,其他縣市研發中心增加為204家,臺北市占全臺研發中心家數的比重略減為18.4%,仍維持近五分之一的比例,顯示臺北市的經商環境仍能吸引國內外企業來此設立研發中心,其中又以內湖科技園區為群聚之地(見圖16)。
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具有跨產業的「外溢關聯效果」,對對提升附加價值、創造就業有極大的引領作用。截至2017年12月底,全國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家數共計13萬7,933家,臺北市為4萬7,815家,皆較去年略增,占全國比重為34.67%;而全國月平均銷售額為4,397億元,臺北市為2,812億元,亦較去年略增,占全國比重為63.97%,則略減(見圖17)。
創業動態
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現存家數以中壯年族群為主,新增家數則以青壯年族群為主
觀察2017年全年臺北市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的年齡層分布,現存家數以45~54歲最多,其次為55~64歲及35~44歲,顯示現存公司行號負責人年齡偏高,集中於35~64歲的中壯年人口;新增家數以35~44歲最多,其次為25~34歲及45~54歲,顯示新增公司行號負責人年齡集中於青壯年族群;而歇業家數負責人的年齡分布差異較不明顯。此年齡分布趨勢自2014年以來變化不大,現存家數以中壯年族群為大宗,新增家數則以青壯年族群居多,歇業家數則明顯分布於各族群(見表6)。
臺北市公司行號之青創負責人,現存及新增家數皆以批發零售業家數占比最高
進一步以業別分析,2017年全年臺北市年齡45歲(含)以下青創負責人之現存家數,仍舊以「批發及零售業」比重最高(23.88%),其次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6.56%)及「製造業」(11.27%),前三大類業別比重超過五成以上,與臺北市產業結構型態及特質趨近。
進一步從新增家數來看,則呈現同樣分布情形,以「批發及零售業」比重最高(21.86%),其次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18.81%),但兩類皆較去年微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住宿及餐飲業」則持續微幅增加至9.87%。整體來看,近年來創業趨勢,以服務業相關的批發及零售業、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住宿及餐飲業最為熱門,由於消費服務類之進入門檻和資金需求皆較低,民眾投入創業的意願也較容易,另外,隨著新興技術的相關創新應用蓬勃發展,也帶動週邊產業的需求熱絡,吸引新創業者願意投入市場,使得服務業相關之新增家數逐步成長(見圖18~19)。
國青創負責人創業動能持續穩定,外國青創負責人略減成長
2017年全年設籍臺北市之年齡45歲(含)以下青創負責人之現存家數共計48,297 家,較去年增加652家。進一步以國籍別分析,本國人之青創負責人,現存家數為46,790家,較去年增加758家,約占總家數比重為96.88%;而外國青創負責人,現存家數為1,507,較去年略減106家,比重為3.12%。
另,在新增家數、歇業家數為本國人與外國人之青創負責人,均較去年增加,顯示創業動能持續穩定成長,但創業後的維運狀況仍須持續加強,未來臺北市政府於創新創業政策的規劃,值得後續關注(見圖20~21)。
臺北產經總結
- 物價動態: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0.61%,物價走勢平穩。
- 營建動態:建築投資市場緩步回溫,建造與使用執照之數量減少趨緩;都市地價指數連續下滑,幅度已逐漸縮小;房市交易量能逐漸升溫,中山區表現仍居冠。
- 勞動市場:失業率略減,就業市場逐步改善。
- 稅收動態:整體地方稅收實徵淨額略減,土增稅、契稅降幅明顯。
- 營業動態:臺行號及工廠之登記家數穩定增加,新設家數成長動能回升,登記資本總額呈現穩健成長,公司行號營業家數及總額遞增。
- 觀光產業:觀光旅館住房數及住用率逐漸回溫。在投資動能方面,僑外投資金額、外商公司新設家數及企業營運總部較去年同期衰退,但仍位居全國各縣市之冠。
- 創新動能:研發中心家數略增,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之家數與月平均銷售額穩定增加。
- 創業動態:新創公司行號負責人,現存家數以中壯年族群為主,新增家數則以青壯年族群為主;臺北市公司行號之青創負責人,現存及新增家數皆以批發零售業家數占比最高;本國青創負責人創業動能持續穩定,外國青創負責人略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