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02
國門重啟 迎戰觀光轉型新契機
國門重啟之際,深受疫情影響的旅遊觀光業正待重新復甦,亦可促進旅遊業轉型。本文由「淨、靜、靚」生活新態度概念切入,提出消費轉型造就產業變革,促進消費者對於責任旅遊、永續觀光等議題產生相關思考,試以消費者視角,觀察臺北市如何持續推進觀光業發展,展現具體影響力。
前言
不是觀光的觀光,才是最好的觀光。觀光,是平台、是載具,觀光的效能在於執行前端行銷推廣,後端產品開發則是藉由各產業產出,唯有產業最知道產業特色。當「觀光是產業的轉譯者、觀光是消費的激勵者、觀光是民生的提升者、觀光是政策的實踐者、觀光是國際的品牌者」做為臺灣觀光發展主要論述之時,將產業植入觀光元素,終將發展成為臺北於國際市場發光的勝利方程式。
雖然在這一波COVID-19疫情中,觀光產業遭受極大衝擊,但也看到業者的韌性,如何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Change」業者的轉型求變,展現雄厚競爭實力。
壹、疫情改變您我的生活與消費
疫情讓人們重新思考生活意義與本質,生離死別也讓消費者重新定義生活的價值與排序,無論世界如何惡劣,優雅的活下去與快樂老化成為生活的重心與考量。產業亦復如此,只有「變」才能活得下去,臺北產業的未來要「與疫共存」,當各產業一直談論「新常態(New normal)」的時候,更應該要超前部署思考「下一個常態(Next normal)」,跑在疫情的前面。「超前部署」要的是行動,不是口號,觀光的重建更必須建構在痛點分析、對症下藥,不是適應「New normal」而應不斷接招「Next normal」。環視各大通路商、消費平台、OTA(Online Travel Agent,即網路旅行社)等對疫情中與未來疫後消費變化評估,對臺北而言,歸納以下重點方向:
一、生活新態度:淨、靜、靚
(一)淨:民眾逐漸成為「整潔人」與「求隱私人」
疫情過後,消費者傾向適度的保持安全距離,個人化旅遊趨勢逐漸成為熱門旅遊商品。此外,寬敞、郊區、寧靜等關鍵字在網路搜尋量提升,高端的奢華旅遊,輔以客製化(如整潔、高度隱私保護等)及與眾不同的特性逐漸盛行。
(二)靜:零接觸環境之「我是數位遊牧族」
疫情改變生活與工作型態,遠距、視訊與智慧旅遊成為密不可分的商品,當產業開始就成本降低、人力資源短缺考量,利用智能化設備取代重複性與慣性人力需求時,恰巧已達成消費者與店員零接觸面積、動手體驗的有趣性,採取數位化、數位優化及數位轉型的產業(店家)受到期待。再者,消費者對科技需求與依賴感大幅提升,結合休閒旅遊與數位科技當道,一部電腦、一台手機再加上一處場域就形成行動辦公室,工作與休閒結合密不可分,數位遊牧族成為觀光的旅遊商機。
電腦 + 手機 + Wi-Fi + 場域 = 行動辦公室
電腦 + 手機 + Wi-Fi + 目的地場域 + 氛圍 = 快樂生活
(三)靚:成長與知識是旅遊的附加價值之「內容經濟」當道
旅遊除了釋放壓力、尋求慰藉之外,疫情迫使人們對職業工作再思考,當線上變成主流,知識的加值也成為個人能力進化的考量。觀光產業都有自己的品牌故事與夢想,遊客在不同場域的邂逅,打造專屬的回憶、將消費記憶累積,成為觀光旅遊的資產,也是消費者學習能力提升平台,大家都可以在平台上分享自己的記憶、故事,不論是店家還是遊客、不論是單純分享也可以藉由故事的方法推廣自己的東西,重點在於分享專屬於你的「觀光個人味」。
二、消費轉型造就產業變革,標竿學習、借力使力
在防疫期間,旅行業開發多元特色產品,為疫後旅遊市場做準備。旅行業激發創意,結合多元風貌,開發令人耳目一新的旅遊商品。例如:以高端客群為訴求的「鳴日號」,開創鐵道旅遊的新里程,以觀光列車美學,帶領旅客穿梭全臺灣;觀光旅館業者結合精緻包裝與餐飲實力,以「零售食品禮品化」策略切入禮品餽贈市場,藉此拓展營收來源。另有旅館趁勢主打旗下星級露營車服務,掌握防疫度假商機。依在地資源或本身優勢打造特色,並提供高服務品質以吸引客人前往住宿旅遊,可望進行轉型及市場開拓。
三、消費者對責任旅遊、永續觀光有感
永續旅遊已經不是口號,而是生活實踐,地球公民關注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未來,臺北在各項行動中,多以考量節能、減碳、環保、永續等議題,更希望為地球盡一份心力,各OTA也由消費者旅遊型態透過大數據歸納、調查與分析,提供觀光旅遊目的地與產業未來發展之參據。
貳、從消費者視角看臺北觀光未來發展
一、世界潮流1「美食潮」:選擇旅遊目的地的決策點
消費者選擇旅遊目的地,「美食」成為考量重點,米其林是臺北的利基,結合國際美食臺灣化於一身的臺北市,更可突顯國際化美食都會魅力。旅宿業引客不僅突顯館內餐飲美食與設施,更可提供周邊小旅行,甚至蒐羅周邊美食並考量異業結盟、合作行銷,讓住客選擇評估且能按圖索驥,多一分享受與體驗,多一點提升滿意度與重遊率。
二、世界潮流2「智能化」:科技導入數位創新之旅遊發展契機
消費者體驗需求不斷提升,「新奇」、「未知」、「嘗新」都是主要的關鍵字,「元宇宙」來勢洶洶,結合智慧科技於休閒產業已成為主流發展。在旅客面,現今的旅客已轉型,多能善用數位工具取得「旅行前」的資訊,「旅行中」結合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 AR)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在導覽解說、循環式服務性等作為。另強化服務體驗,從最貼近旅客的基礎設施服務,如數位支付便利至休憇旅遊區域的人車流管理系統,提供更加完善的智慧景區服務體驗等;在「旅行後」善用數據分析,了解旅客動向,協助做決策及訂出再宣傳策略,吸引旅客展開下一趟旅程,創造更高產值,形成新經濟循環。
三、世界潮流3「溫度感」:整合體驗故事行銷
環境越艱困,競爭越激烈,旅遊目的地除了既有論述外,亦應跳離舒適圈,以消費者視角整合體驗價值感,例如:觀光工廠發展可朝向「是情、是生活,不是只有購」,而旅宿則是「是景、是情,不是只有宿」,消費者想要的是溫度與體驗,科技是輔助:打獵還是要打真的動物,但是可以運用科技輔助,爰此,臺北觀光就是要發展屬於自己的溫度。
四、世界潮流4「在地興」:產業共榮就是觀光發展的唯一
臺北很精彩,由於消費者從過去走馬看花,也走向偏好深入、特色主題式的旅遊體驗,無圍牆博物館、臺北大縱走、走靜貓空等,透過「主題引導、延伸」及「跨域整合」方式,以在地產業為核心之類觀光圈在地營銷組織,整合在地旅遊所需之食宿遊購行,並共同行銷互利共榮。
五、世界潮流5「吸眼球」:觀光旅遊業「回憶殺」引為主流
觀光談的是獨特性與差異化,旅遊的發展必須要尋找「唯一」,發掘臺北市專屬DNA。想到觀光旅遊您會想到什麼?翻轉思維、打造臺北觀光新脈絡。觀光可以善用歷史的優勢,從古出發的復刻潮,從五感(聽覺、觸覺、視覺、味覺和嗅覺)到「回憶殺」例如爺爺奶奶的過往歴史,可成為孫執輩的新鮮探索,打造友善的親子遊環境,規劃親子族群的遊程與產品,讓爸媽帶孩子甚至爺爺奶奶來旅遊,小朋友可從事手做體驗活動,爺爺奶奶可參觀傳統建築風光,全方位感受臺北觀光旅遊的活力與朝氣,不同年齡層,一年四季都可以找到想要的觀光方式。
六、世界潮流6「零接觸」:線上線下虛實整合商機
線上線下多軌並行已為潮流,也是產業因應疫情變革之道。臺北的機會點就是以消費者視角引導產業力求創新、轉型。很多餐飲業因為顧客不上門改採線上、外送銷售。餐飲集團解決職業婦女工作忙碌、沒時間備餐的問題,體恤並深入了解職業婦女痛點:不是炒菜的問題,是買菜、備料沒時間才是問題之所在。Easy Cook是訴求,解決痛點,幫您買好、洗好、切好、備好,只要下鍋炒就好。不會煮?線上3分鐘邊看邊做,透過上述概念的整合,逐步建構現代消費新思維。
七、世界潮流7「安心遊」:安全目的地品質升級
臺灣安心安全旅遊形象,深獲國際肯定,國際研究機構調查報告顯示,日本人在疫情過後最想到臺灣旅遊。而來臺灣國際觀光客超過85%停留於臺北市,臺北要做好準備,提升品質,以迎接更多想來臺灣旅遊的國際觀光客。相關預應事宜包括國際接軌安全旅遊目的地標準是否已經建立?想吸引國際目光,但如何集客與進行互動?是否已妥適理解CDC立場與入境管理制定觀光旅遊安全準則?如何進行跨域(產業)整合與協力等。
八、世界潮流8「創意發」:跨域*觀光旅遊=新奇無限大
消費者跟隨潮流、趨勢、創意、吸睛,供給者就要掌握脈動、潛力、創新、目光,以長遠來看,觀光旅遊除了休閒遊憩、教育解說與生產外,可以跨域、跨產業合作,如:與鐵道觀光、自行車環島路網等點線面串連碰撞出新的火花。或是透過全球高齡化的趨勢,發展新的大健康產業、園藝治療,以及農產品跨境電商物流、道之驛(公路轉運休息站在地農產展售)等。
九、世界潮流9「品牌強」:觀光旅遊獨一無二的品牌
觀光旅遊之品牌塑造過程中藉由自然與戶外文化、地域振興的結合,達成地區的經濟、人文、美學效益,並有助於地方創生的效益,藉由各種商業模式參與創生的想像。善用臺北觀光旅遊獨特的產業定位及過去的人文歷史背景,做好主要產業歷史風貌保存以及讓重要建物活化再利用的行動,透過分流分區,既保存生態自然,又讓歷史轉譯活化,讓環境保育與經濟開發間能取得平衡。以臺北觀光品牌定位,提升品牌認同,進行國際宣傳推廣工作,展現獨特魅力資源。
結語
展望未來,有鑑於全球觀光旅遊產業穩定成長,呼應「Taiwan Tourism 2030臺灣觀光政策白皮書」從防疫大國邁向觀光大國之願景,疫後邊境解封引領觀光產業復甦,加上「2023台灣燈會」睽違23年重返臺北,觀光經濟可望乘勢再起。經由獨特商業模式的建立與資源結合,深耕利基市場並建構數位網絡,加強虛實整合,維持客源市場熱度,強化與同業或異業合作,可望以有限資源創造多贏局面,行銷整合在地旅遊所需之食宿遊購行,讓整體經濟蓬勃發展,展現觀光特色優勢。
參考資料
- 交通部觀光局,2021,臺灣疫後觀光發展方案(Tourism 2025臺灣觀光邁向2025方案),交通部觀光局,臺灣臺北市。
- 馮紹恩、謝明彧,2022,找出旅遊「新標籤」 趕上國際觀光潮,遠見雜誌(網路版2022.07.28),臺灣臺北市。
https://www.gvm.com.tw/article/92468
- 劉喜臨,2021a,觀光論壇第119期:觀光重建與護國神山,觀光論壇,臺灣臺中市。
- 劉喜臨,2021b,疫情倖存的戰術揭密,2021第七屆臺灣觀光發展論壇【與疫共舞】專題演講,臺中市旅館商業同業公會,臺灣臺中市。
- 劉喜臨,2022,八大止痛行動策略--形塑觀光產業成為護國神山,2022第十屆部落天使感恩音樂劇手冊,瘋馬旅行社,臺灣臺北市。
- Booking.com,2022,《2022年永續旅遊報告》,
https://news.booking.com/zh-tw/booking-com-2022-sustainable-travel-report/